進行這場作弊遊戲有一個大前提,天才和富人,富人給予資本,天才提供服務,他們與普通人最大的不同是,兩者都擁有輕易作惡的能力。這種能力就像潘多拉寶盒,迷人的同時又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也使得以主角琳為首的團夥行動不再是「誰的青春不作弊」那樣可以嬉笑調侃的事物,而是真正觸摸到了犯罪的灰色邊緣,展示了深陷其中的青少年心理慢慢異化的過程,這一點也不炫酷,因為每個人都失去了本應珍惜的事物。
琳是一個走進了泥潭又重新掙紮出來的人,這麽說也許很俗,但琳的墮落和救贖都源於愛。就像每個故事美好的開頭一樣,寡言少語的琳遇到了活潑開朗的富二代格蕾絲,女孩長相甜美,笑容溫暖,熱情可愛的舉止足以打動一個不諳世事的天才的心,至少在故事的最初,我們可以肯定,兩人的友情還是那種孩子氣的純潔無暇。
其中導演在這裏安排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鏡頭,格蕾絲叫琳摘下眼鏡拍照,琳最初還繃著臉,後來又忍不住羞澀笑了起來。在沒看到結尾之前,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少女友情之初多麽美好,但結尾琳去自首父親叫她別怕要微笑時才顯示出導演的惡意。兩種微笑,實際上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開始,琳摘下眼鏡那一瞬間以為的嶄新生活實際隱藏著險惡的獠牙,借助這一儀式化的過程,人物的命運的走向正式發生了變化。
不過在此之前,拋棄高智商、天才、心思縝密這些標簽,我希望讀者能跳出那些反社會犯罪電影的影響,先明確主角還只是個不滿十八歲的孩子,一個會為了朋友一句「小琳老師」不好意思的小姑娘。她的行為除了是自身選擇的結果,天真幼稚的脾性和周圍環境的助紂為虐才是真正的原因,甚至可以說,不管是貧窮的天才們還是富二代們,都是孩子在功利教育主義下的犧牲品。
數學老師以補習之名漏題給學生讓琳看到了教育的黑暗一角,使這位尚未被社會打磨圓滑的孩子選擇給好朋友作弊來表達反抗,正對應了結尾應聘官對琳說老師應該給學生起表率作用的劇情。
是啊,如果連為人師表的老師都不能以身作則,那麽我向同學提供作弊服務難道不是各取所需嘛?已經做錯事的人有什麽資格教訓我的錯誤。正是這種黑羊罵白羊不幹凈的可笑事態讓琳在收取高額贊助費的校長面前笑出聲來。然而盡管她噎得校長啞口無言,那又怎樣呢?成年人的無恥轉眼就讓她失去了獎學金資格,一向優秀的琳第一次在資本面前敗得毫無反手之力。
你可以說她太理想主義,但正是這種理想主義的天真和勇氣使琳在面對類似顛覆三觀的事件時,遭受的影響和變化要更具毀滅性,尤其她還是個聰明絕頂的天才,這意味著什麽呢?意味著普通人只能嘆息一聲了事舔傷口,她卻可以鉆規則的空子甚至掌握規則牟利,而貧窮的家境和留學的渴望又在另一方面助長了野心的燃燒,再碰上以格蕾絲、小巴為首同樣蔑視規則的富二代。我不得不說,木柴有了,火有了,點燃的正義(老師犯錯在先)也有了,這些誘惑加起來還不足以另一個稚嫩沒什麽道德枷鎖的小天才動心,觀眾都看不下去。
而老師、校長作為普通人,資本鏈條的一環,實際上做的事本質上都沒有區別。一個帶來了懸崖,一個又狠狠將女主往懸崖上推了一把,讓小打小鬧的學生考試作弊最終升級為國際性質的考試作弊,金錢的誘惑加上教育者的醜惡促使了後來琳「幹一票大的」決心,也讓事態的發展徹底不可收拾。
別說還真挺有意思的,金錢和頭腦,擁有哪一樣人都不會太安分。
另外一個重要人物,班克,貧困天才之二,他的存在於琳來講頗有點白月光和朱砂痣的感覺,既是初戀也是向往。班克與琳不同,雖然家境和智商都相似,但這小夥子單純可愛,為人頗具正義感,也沒什麽壞心眼。他會舉報作弊的同學,但意識到自己的舉止讓琳失去了獎學金資格後,又會感到愧疚。琳面對班克,正如一只開始狩獵的野狼面對懵懂的小羊羔,饑餓又不敢下嘴。用句詩意的話來比喻,「我宛若幼童,小心翼翼不肯玷汙那片純白。」
電影中智力比賽那一幕恰好反映了琳復雜矛盾的心思,琳幫班克整理衣領和頭發,怎麽說呢?其實整個畫面兩性吸引那方面的意味不太濃,琳的動作更給我一種在觸碰易碎物品的感覺,班克也表現得很生澀,缺少了少年少女情竇初開的甜蜜。甚至到了電影後半部分,兩人去悉尼參加考試,合影拍照感情升溫,我都覺得班克這個人對琳的象征意義遠大於愛情成分,太過囿於兒女情長多少有點輕視了女主這個角色。
整部電影,導演對於琳的塑造是極其用心的,理性上講她是個理智、行動力強、有野心並且對自己足夠狠的天才,放在黑暗背景的故事那絕逼是反派boss的好苗子。琳很喜歡班克,因為班克身上寄托了她失去的純粹,兩人是站在黑白兩面的命運孤兒,而身處黑暗的琳對班克的感情同時摻雜了向往和嫉妒。當她看見班克從雲端墮落,被人毆打錯過獎學金考試,心理有多快活就有多痛苦。快活是看到心中月光可以同自己這般黑不溜秋,痛苦是班克的墮落間接否定了自己被救贖的可能。班克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的琳的一部分,他的碎裂也是琳的碎裂。對此有一個可能的推測我不知道該不該說,因為有點過分致郁了,我覺得琳對班克的愛是有一種自戀成分在裏面的,她愛的不是班克而是自己失去的半身。
緊接著影片琳躲避監考官追逐和想辦法藏匿證據都是在琳看見班克被抓後進行的,盡管女主也眼淚汪汪一回,但我覺得這孩子理智到有些可怕了,吞筆嘔吐、回想、發答案、轉移路線、吃零食模擬嘔吐物、兩手機準備、證據塞進路人包裏、刪除照片,第一次啊!不到18啊!極端環境下都能隨機應變到如此程度,這心理素質,真難以想象等她成年有了社會經驗後能發揮成什麽樣。
以上內容讓我對班克的地位有了疑問,不可否認女主是喜歡過班克的,但真的有那麽重要嗎?琳真正的軟肋實際上是她的父親才對,一個在同伴被抓的情況下都能冷靜獨善其身的人,卻在父親的懷抱下痛苦失聲。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琳長久以來不為人知的痛苦,這個人其實很久以前就想要回頭的,但始終沒有人願意拉她一把。
鏡子裏的回眸是第一次醒悟。關於此有一個不知道是段子還是現實的故事,說賭場從來不會設置鏡子,防止賭徒看見鏡子中的面孔冷靜下來。我想當時的琳已經多少意識到自己走得是一條不歸路了,作弊的後果如今正以連鎖反應顯示出來,父母沈甸甸的期待壓在富二代格蕾絲和小巴身上,逼迫他們只能前進不能後退。然後這種期待又被轉嫁到琳身上,導致了友誼的徹底異化,從單純的情感變成了病態的依附,沒有真情只有不斷擴大的欲望。結尾格蕾絲甜甜的撒嬌再也不能讓女主露出笑容了,而那句「小琳老師」是琳曾經的驕傲和一生的諷刺,所以她走得那樣義無反顧,因為兩人都知道,她們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小琳老師」,友誼的異化和結束,不得不說令人唏噓。
按照上文相似的思路,我們也可以分析出琳對班克的心路歷程。這裏首先提出一個詞,情感脅迫,影片裏格蕾絲和班克是對女主最具影響的人物,可以說不同階段的琳分別渴望從兩人身上得到一種真誠的情感撫慰,但結果正如你看到的,非常糟糕。格蕾絲在種種壓力下將琳視為考試的工具,班克被小巴雇人打的事情曝光後,班克利用女主的愧疚感使想要金盆洗手的琳重操舊業。甭管有什麽苦衷,名目多好聽,這種利用情感脅迫他人的手段兩者真沒有什麽高低上下,一個貨色。
人物形象的真正轉折是在巴克要一百萬的時候,在此之前巴克在琳心中始終保持著比較特殊的地位。還記得導演開頭跟我們玩得倒敘插敘結合小花招嗎?幾個角色被審訊的片段,讓我們以為東窗事發開始猜測人物關系,實際上不過是孩子們自導自演模擬被抓怎麽辦的遊戲。而女主對班克的說法相當值得玩味,不僅將事情從他身上撇得幹幹凈凈,還流露出一種偏愛來,可以看出班克在琳心中的特殊地位。因此後期班克臣服欲望的表現才會使這種打擊越發沈重,之前我說過男主的象征意義,第一次可以說否定,第二次就直接背叛了。由此,班克的形象坍塌了,琳在上面寄托的情感也慢慢腐朽,刪除照片的行為除了毀滅證據外,也有二人感情不復的隱喻在裏面。
關於結尾有人說過於偉光正,但我個人挺喜歡,滿符合故事的發展。如果說班克是一個純悲劇性的人物,現實一步步將他推向毀滅,再無轉圜之地。那麽琳則在邁向毀滅的過程中始終保持了一分清醒,不斷向外界發出求救,這種求救在格蕾絲和班克身上失敗了,卻在父親的懷抱中成功了。琳需要的正是這樣一份無條件的愛與支持,告訴她她錯了,可你願意和我一起面對。天才也是孩子,很多時候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麽復雜,
在以上鋪墊下,電影結尾琳的自首就來得很自然了,因為她得到了一份幫助她找回自己的真正純粹的愛。這裏,有一個很動人的細節我希望你記住,琳最後一次接觸班克,輕柔撫摸著男孩手的模樣和當初幫班克整理領口和頭發時很相似,那是非常溫柔的、愛惜的態度。只是當時身處黑暗的是琳,如今,門扉開闔的剎那,卻是男孩留在了陰影裏,這種雙生子般的命運互換真是太美好了,我愛導演。